時間: 2017-05-05 21:36 點擊: 次
買新鮮,蔬菜配送(http://www.maixinxian.com/)
“
人生在世,都要為稻粱謀
選擇開網店無非希望能謀得自在些
能通過做自己喜愛的事來謀
”
南食召 杜克
「 怎么就成了個賣土特產的 」
跟杜克聊天是一件特別舒服的事,他是那種有點古風的人。不急也不燥,清清朗朗的樣子,把切身的生計看作是人世的風景,憑著本心做事,為著喜好生活。
即便是同學聚會,這種需要吹噓應酬一下的場合。杜克也只是笑笑說,“我現在就是個老實賣菜的。”
▲ 瑞安的土特產
與其說是賣菜的,我覺得用“土特產”更為貼切,而這種土,并不是low。在杜克看來,“土”意味著家鄉與傳承,所以他的食材店叫“南食召”。來自杜克的家鄉,南方食物的召喚。
“因為做的是瑞安和溫州的食材,南方嘛,就叫‘南食’了。當然還有點野心,將來可能會擴展到做整個南方的食物。召呢,則有召喚的意思。而且詩經里有也有’召南’的說法。”
杜克的回鄉買菜的想法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,F在說起來,這中間的周折和轉機,似乎都帶著幾分天意,幾分隨性。
2012年初,一個朋友找到在杭州閉關的杜克,說要在瑞安開一家有點格調的咖啡館。杜克欣然而往,回家了。為了淘到有特色的咖啡器皿,杜克跑去了景德鎮,在那里遇到了蘇暖,他未來老婆,南食召的重要合伙人。
▲ 杜克和他的老婆蘇暖
于是,杜克把蘇暖拐回了瑞安。最后咖啡館沒開成,兩人卻做起了自己的手作網店“芥埴”。網店以代表著瑞安宗族文化的傳統木活字起家,間中還會接一些定制器皿的單子。至于最后怎么又做起當地食材生意,則完全是一次偶然。一次,杜克用瑞安的花菜干招呼遠道而來的朋友。沒想到吃貨朋友大呼過癮,還鼓搗杜克把花菜干放到網上去賣,結果花菜干在芥植上買斷了貨。杜克也正式轉行變成了一個專業買菜的,南食召正式上線。
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故鄉是個回不去的地方,無論是身體,還是心里。但杜克做到了,他的回歸是因為認識了最真實的自己。其實無論是家鄉還是遠方,人最終想要抵達的都是那個最真實的自己。即使前路的曲折,歷經艱辛,沒人理解,你要做的也只是明心見性,認識自己。
「 想要什么樣的生活,盡力去做就好 」
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執著的點,對于杜克來說這個點就是“古法”。這就意味著南食召的食材,從挑選、制作、加工、包裝等等的所有流程,都要遵循最古老傳統的做法,純手工。
▲ 全手工紗面
就拿南食召第一個上架的食材紗面來說。在溫州有著無數個做紗面的小作坊,杜克為了找到最好最正宗的,跑了大小十幾個產地,最終選定南山村。“全村都做紗面,而且只做紗面,每家每戶都會。”杜克一來,就給出了“很好的價格”,找到全村最好的兩位師傅固定合作。
就是為了確保手工面的純天然制作。從下午的和面、開條,以及一整晚的醒面,再到第二天清晨的曬面。全套工藝需要整整兩天的時間,如果沒太陽,還做不出來。但杜克依然堅持古法制作,即使會因為沒太陽而不得不停產下架。
▲ 古樸的包裝
如今,古法成了南食召的招牌。這不僅僅體現在食材上,還延續到了食材的包裝和設計。簡單的牛皮紙包裝,白色的紙簽上印著著食材的名字,買家留言說,包裝“古樸恭敬”。杜克說他的設計僅僅是恢復傳統。紗面包裝上也是,盒子是為抗壓,食品紙是為緩沖,系紅繩是防止面條凌亂。“這樣,拆開后你就能直接煮了。”按杜克的說法,這叫“禮數”,古人最注重的。
▲ 古人一樣的生活
私下的杜克,更是活的像一個古人。工作時游走在瑞安的鄉野間,探訪最原始天然的食材;閑下來就宅在家里,靠閱讀老舊藏書消磨時間;偶爾還會擼起袖子,在廚房大展神功。事事親歷親為,樣樣自給自足。
他堅信:“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只賣自己覺得美好的事物。不需要去賺很多人的錢”。相比于前幾年的生意,他更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。“腳踏實地,不是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。“耕讀傳家,這就是杜克理想中的生活。
▲ 杜克的理想生活
想要怎樣的生活,就努力去做。認識自己不容易,找到一生的樂趣更不容易,至于人生的信條更是要在迷茫和磨礪中堅定。所以但求自在,問心無愧。
- 極 物 來 問 -
Q:你對好食物的定義是什么?
答:天然、干凈、健康、美味。
Q:現在有很有有機食物,你覺得它們天然健康嗎?
答:我不贊同食物過分地天然化,沒有人的影響和參與,現在很多人為了推銷有機產品,對食材不做任何打理,任由其生長。我覺得好的食物是要“順乎天應忽人”的,既要天然無添加,也要逐漸調整去適合人的口味習慣。
Q:吃在一起和聊在一起,哪個更加重要?
答:聊在一起吧。飲食習慣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生活習慣,也不能反映Ta的性格。有的人對吃不在乎,對學術問題卻是錙銖必較。有的人喜歡吃辣,但是性格卻很溫和。而聊在一起,才是志趣相投最直觀的反應。
Q:對吃喝有什么講究?
答:能吃和好吃是兩個概念。在無法選擇的情況下,盡量吃飽一些。在可以選擇的條件下,盡量吃得好一些,選擇好一點的食鹽、醬油、不放味精,選擇新鮮的食材。對食物的態度,會反映出對生活的態度。